巖土的工程分類
發布時間:2021.11.04 新聞來源:邢臺市天鴻地質勘查服務有限公司
作為建筑地基的巖土,其工程性質由巖土的類別決定!督ㄖ鼗A設計規范》(以下簡稱《地基規范》)將作為建筑地基的巖土分為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及特殊土等。
1、巖石
巖石的堅硬程度根據巖塊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分為堅硬巖、較硬巖、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
當缺乏飽和單軸抗壓強度資料或不能進行該試驗時,可在現場通過觀察定性劃分 。
巖石按風化程度分為未風化、微風化、弱風化、強風化和全風化。
巖體完整程度劃分為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
2、碎石土
碎石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的土。
根據粒組含量及顆粒形狀,碎石土可分為塊石、漂石、碎石、卵石、角礫、圓礫。
3、砂土
砂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50%、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超過全重50%的土。
根據粒組含量,砂土可分為礫砂、粗砂、中砂、細砂和粉砂。
4、粉土
粉土為性質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間,塑性指數IP≤10且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超過全重50%的土。
塑性指數等于液限與塑限之差。液限是指土由可塑狀態轉變為流動狀態的界限含水量,塑限為土由半固態轉變為可塑狀態的界限含水量。
一般說來,土的顆粒越細、細顆粒的含量越多,土的塑性(塑性指數)也就越大。
5、粘性土
粘性土是指塑性指數IP>10的土。根據塑性指數,可將粘性土分為粘土(IP>17)和粉質粘土(10<IP≤17)。
根據液性指數可將粘性土分為堅硬、硬塑、可塑、軟塑和流塑五種狀態。
液性指數IL是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之差與塑性指數的比值,是判斷粘性土軟硬程度的指標,也叫稠度。
一般而言,粘性土的沉積歷史越久,結構性越好,工程力學性質越好。
6、人工填土
人工填土是人類活動的堆積物。根據其組成和成因,可分為素填土、雜填土和沖填土。
素填土為由碎石土、砂、粉土、粘性土等一種或幾種土通過人工堆填方式而形成的土。經過分層壓實后的素填土稱為壓實填土。
雜填土是指含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工業廢料或生活垃圾等人工堆填物。
沖填土是人類借助水力充填泥砂形成的土,一般壓縮性大、含水量大、強度低。
7、特殊土
(1)軟土
軟土泛指天然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滲透性差的軟塑、流塑狀粘性土。它包括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等。軟土生成于靜水或緩慢流動的流水環境。
建筑在軟土地基上的建筑物易產生較大沉降或不均勻沉降,且沉降穩定所需要的時間很長,所以,在軟土上建造建筑物必須慎重對待。
(2)紅粘土
紅粘土是碳酸鹽系巖石經紅土化作用所形成的棕紅、褐黃等色的高塑性粘土。紅粘土的液限一般大于50%,具有表面收縮、上硬下軟、裂隙發育的特征,吸水后迅速軟化。
一般情況下,紅粘土的表層壓縮性低、強度較高、水穩定性好,屬良好的地基土層。但隨著含水量的增大,土體呈軟塑或流塑狀態,強度明顯變低,作為地基時條件較差。
(3)膨脹土
膨脹土是一種具有強烈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特性的粘性土。土呈黃、紅褐、灰白色,粘粒含量高,天然含水量接近塑限。
膨脹土通常表現為壓縮性低、強度高,因此易被誤認為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4)濕陷性黃土
黃土是指以粉粒為主,富含碳酸鈣鹽系,垂直節理發育,具有大孔結構,以黃色、褐黃色為主,有時為灰黃色的土體。
黃土在天然含水狀態下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小的壓縮性,但雨水浸濕后,有的即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也會發生劇烈而大量的變形,強度也隨之迅速降低。
黃土在一定的壓力下受水浸濕后結構迅速破壞而發生附加下沉的現象稱為濕陷。浸水后發生濕陷的黃土稱為濕陷性黃土。在自重壓力作用下,受水浸濕而發生濕陷的黃土稱為自重濕陷性黃土,不發生濕陷的黃土稱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